注重品质而不是成绩等阶段性成果
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自己阶段性取得的成果而感到高兴,有时候沉醉于一时的成绩,而往往忽略导致这些成绩背后的因素。
教育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是培养我们个人美好的品质,让我们自己内心更强大。好的教育不是教会你一些事务的运行规则,而是培养我们一些良好的思维,良好的习惯,良好个人品质。一些知识点也不是不重要,但是因为未来分化的路线,导致大多数学到的知识最后几乎都是要被遗忘的,而一些留在我们大脑中的思维方式是我们终身收益的。
阶段性的成果,往往是由多种因素导致,事实上更多会依赖运气,偶然的成分比较多。比如我自己考试的事情来说,可能只是当时有了更好的环境,当时找到了更好的老师;然后我们恰好发挥出自己的长处而避免了自己的短处,导致阶段性的成果比较耀眼。然而,当自己沉浸到这种骄傲与模式中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哪些品质是优点,哪些品质是恰好隐藏的缺点。那么接下来便会不断的遭遇胜利后的落差。
更加注重个人的成长才会更好的找到自己幸福的支点。一个人的成长是缓慢的,不断的学习和承受一定的痛苦才会有慢慢的改变,成长的过程总是艰辛的,一个人品质的改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不断的历经磨难,然后不断的反思,并把反思的行动付诸实践,尔后才会一步一步更好,改变自己,接纳自己,找到个人心灵自由的平衡点。不断的发现自己内在的进步,培养好习惯,培养好的思维模式,发现自己更好的品质才不会在极度不确定性的阶段性的成果中出现极度的亢奋或者极度的自卑。注重个人品质意味着知道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处在什么地方,没有过高期待的同时也不会过度的自满。
虽然这有点像是精英教育中的观点,似乎不符合我所接收到的全民教育的经历。虽然二者表面上存在矛盾,但是从利己的角度上来看,这两者又十分的统一,我们教育的过程不就是我们希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吗?而且谁不想跨越阶层成为精英呢,我们的斗争精神需要在这上面体现出来,要充分学习好的经验,同时结合现实实际情况怎么用到自己身上。
事实上为什么会有这个相互对立的矛盾显现,实际上就是我们和精英阶层之间存在一定的物质上的矛盾。比如对于音乐鉴赏和艺术欣赏这些东西,我们本身是没有人引导的,并且时间上有限,我们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做,需要先解决温饱问题,先解决生存的问题。所以意识到现实基础的不同,这些东西才有参考意义,否则就成了东施效颦,南橘北枳了。回到题目,重视品质的培养和我们对生活的美好追求是不矛盾的。我们应当借鉴西方教育中的一些有用的地方,注重挖掘个人的美好品质,到关键时刻充分发扬自己的优点,这样才能建立一定的优势。或者说找到适合自己并热爱的方向,并不断的努力,达到自己内心幸福的平衡点。
也许过程中确实会遇到一些非常棘手的难题,比如说非常难以克服许久依赖培养的恶习,自己的行动力总是很糟糕,有完美主义拖延症。这些是需要解决的,需要自己想办法的。这个时候就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同时需要自己有记录一些好习惯的,好技巧的,管理复杂知识的经验,或者需要自己信息检索能力的积累。
总而言之,我们更强调内在品质的提高,但并不是说要忽视一些具体知识,技巧,说他们不重要,他们也是重要的,是构成我们内在品质提高的铺路石,这些量的积累会逐步构成质的提升。其次要结合具体实际情况,实事求是,不搞生搬硬套,有所取舍,专注对自己重要的地方。成长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挖掘自己的优点,提高自己的内在品质,多把注意力放到过程上,而不是结果上。